东南网龙岩11月12日讯(本网记者林雯通讯员黄水林江钰婷)11月11日,走进龙岩市连城县文亨镇亨明村,秋收后的稻田依然一派生机——波光粼粼的水田间,白羽乌嘴的连城白鸭悠然踱步,啄食浮萍与微生物;田埂上,明源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罗炳江正查看鸭群长势,黝黑的脸上满是笑意。“这些白鸭不仅养出了好生态,更让乡亲们的腰包鼓了起来!”

如今,这只被称为“鸭类国粹”“中国唯一药用鸭”的连城白鸭,已从山乡农户的“散养禽”,成长为带动连城县1.2万人就业、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2亿元的支柱产业。“十四五”期间,连城县以龙头企业为引领、全产业链为纽带、政策扶持为保障,让这一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插上“腾飞之翼”,书写出特色产业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“共富答卷”。
龙头领航:破解“散养困局”,筑牢产业“压舱石”
“每天800只现杀白鸭、3500斤新鲜鸭蛋,经冷链直供全国20多个省市。”在隔川镇冠翔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,机器轰鸣声中,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完成白鸭宰杀、清洗、风干等工序。公司负责人罗啟太的话里满是自豪,“2025年我们刚获评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,从单一养殖到‘养殖—加工—销售’全链条,2024年销售收入就达1600万元。”

这份成绩单的背后,是连城白鸭产业摆脱“散养散销”困境的转型之路。此前,北团镇养殖户李大哥曾因“成活率低、销路没保障”犯愁,如今跟着冠翔公司养殖,“鸭苗优质、技术上门、销路兜底,一年能多赚5万多!”截至目前,冠翔公司通过“公司+合作社+农户”模式,自建3个标准化养殖场,带动2个合作社、5个家庭农场发展,助力236户农户增收超600万元,还提供50个长期岗位和200余人次季节性用工,实现“家门口就业、顾家又增收”。
在文亨镇,明源养殖专业合作社则探索出“生态+科技”的养殖新路。走进合作社的繁育基地,智能孵化设备满负荷运转,恒温恒湿的仓内,种蛋经28天培育就能孵出毛茸茸的鸭苗。“养好鸭,种源是关键。”罗炳江介绍,合作社不仅为成员和散户提供优质鸭苗,还与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合作,2024年开展技术培训300余人次。北团镇养殖户罗大姐感慨:“以前养鸭靠‘老经验’,培训后才懂科学饲喂,鸭子长得好,收益也翻了番!”

如今,像冠翔、明源这样的龙头主体已成为连城白鸭产业的“压舱石”。连城县已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、专业合作社76个、家庭农场42个,年出栏1000羽以上的养殖户达130户,5000羽以上的55户,产业集群效应逐步显现。
全链升级:从“整只卖”到“精深加工”,激活转型“新动能”
“以前白鸭大多整只卖,附加值不高;现在做成即食白鸭汤,身价翻了个,还上了高铁动车!”在朋口镇鑫程食品有限公司的展厅里,负责人饶鑫程指着货架上的白鸭汤、白鸭翅等10余种产品介绍。作为连城白鸭精深加工的代表企业,鑫程食品的转型,正是连城县产业升级的缩影。
连城白鸭是我国唯一药用鸭种,以“白羽、乌嘴、黑脚”为特征,高蛋白、低脂肪、富硒的特质,让其衍生菜品“连城白鸭汤”获评中国名菜。“光靠卖活鸭、鲜蛋,产业链短、附加值低。”连城县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江胜飚坦言,“十四五”期间,连城县锚定“特色产业兴县”战略,构建起“种源培育—生态养殖—精深加工—品牌营销—冷链物流”全产业链体系。
在养殖端,“稻鸭共生”生态模式成为品质保障。明源合作社的稻田里,鸭粪为水稻提供天然肥料,水稻田为白鸭提供天然饵料,实现“鸭肉提质、稻谷增产”的双赢。“绿色生态是白鸭的生命线,这样养出的白鸭,汤更鲜、价更高。”罗炳江说,合作社年出栏白鸭21万羽,产品供不应求。

在销售端,电商为产业插上“数字翅膀”。作为“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”,连城跨境电商生态园内,主播小李正对着镜头推介:“家人们,这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,煲汤鲜掉眉毛!”通过直播带货、线上商城,连城白鸭从“闽西深山”飞向全国餐桌。如今,连城县不仅形成白鸭产品线上线下融合销售网络,还衍生出预制菜、保健品等精深加工矩阵,产业价值持续攀升。
数据见证升级成效:2024年,连城县出栏连城白鸭550万羽,白鸭蛋年产量达2.5万吨;以“连城白鸭汤”为核心的美食产业,带动客家美食店发展至1180家(县外238家),从业人员4.9万人,年产值超10亿元。
政策护航:精准施策“筑沃土”,产业发展“加速度”
连城白鸭产业的高质量发展,离不开政策的“精准滴灌”。“连城县专门出台《加快连城白鸭产业化发展的实施意见》,设立产业基金,我们建标准化养殖场,能拿到基础设施投资25%的补贴!”冠翔公司负责人罗啟太说,政策支持让企业敢投入、敢创新。
为推动产业项目落地,各乡镇推行“保姆式服务”。2023年,冠翔公司作为隔川镇招商引资重点项目,从选址、办证到投产,镇里全程跟踪对接。“我们成立专项服务小组,帮企业解决用地、用水、用电难题,助力其3个月内实现投产。”隔川镇党委宣传委员黄盛水介绍。
在政策引导下,连城白鸭产业形成差异化布局:隔川镇侧重加工销售,北团镇、文亨镇侧重生态养殖,朋口镇侧重精深加工,各乡镇各司其职又协同联动。同时,连城县持续强化“连城白鸭”地理标志品牌运营,通过举办“中国名鸭——连城白鸭美食养生烹饪大赛”、建设示范酒店,引导厨师创新菜品,让一只白鸭能做出20多道风味佳肴。2018年,连城白鸭宴还获评“中国菜——地域经典名宴”。

这份“政策礼包”更让农户吃下“定心丸”。“不仅鸭苗、技术有保障,连城县里还帮我们对接市场,根本不愁卖。”明源合作社成员李大哥靠着养鸭,年收入超10万元,“以前想都不敢想,养鸭子能过上好日子!”
共富图景:小鸭子撑起“致富伞”,乡村振兴“添活力”
从“养鸭户”到“产业工人”,从“单打独斗”到“抱团发展”,连城白鸭产业正重塑乡村经济形态,绘就“一业兴、百业旺”的共富画卷。
在冠翔公司车间,50岁的隔川村民黄大姐正打包白鸭产品:“以前在家种地,一年收入不到2万;现在在这上班,每月能赚4000多,还能照顾家里。”像黄大姐这样的“家门口就业”者,连城县已有1.2万人,其中季节性用工覆盖众多留守妇女、老人。
在明源合作社带动下,文亨、北团等乡镇7000多人通过养鸭、售蛋增收。“合作社统一供种、统一技术、统一销售,我们只负责养好鸭,风险小、收益稳。”养殖户李大哥说,如今村里盖新房、买新车的农户越来越多,“白鸭产业让我们的日子越来越有奔头。”
更深远的是,白鸭产业还带动了包装、物流、餐饮等配套产业发展。在连城县城,从事白鸭产品包装的小微企业有10余家,冷链物流企业3家,形成“养殖—加工—销售—服务”的产业生态圈。“以前县里年轻人都往外跑,现在不少人回来开网店、办加工厂,乡村又热闹起来了。”江胜飚说。

决战决胜“十四五”,连城白鸭正以10亿级产业的强劲势头,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答卷——这不仅是一只鸭子的“逆袭之路”,更是一座山区县城以特色产业带动共同富裕的生动实践。
展望“十五五”,连城县已规划好产业新蓝图:推广生态循环养殖技术,提升品种纯度;支持企业研发更多高附加值产品;强化品牌影响力,让连城白鸭“飞得更高更远”,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与乡村全面振兴书写更加精彩的篇章。
编辑: 来源: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