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彩贵州网讯走进汇川区上海路街道乌江恬苑社区的“巧手”工作室,90岁的高桂芳正与学生樊素萍俯首描画剪纸纹样。室内手工艺品琳琅满目,墙上那幅由56个民族形象构成的剪纸长卷尤为醒目,线条流畅、神采飞扬,传递出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温暖意象。

不久前,贵州省第九次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名单公布,乌江恬苑社区居民委员会荣列其中。这份荣誉,源自社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,依托“五社联动”机制,在基层土壤中深耕民族团结的生动实践。
“我2017年开始跟着高奶奶学剪纸,这幅56个民族剪纸,展现的正是我们团结一心的景象。”樊素萍轻抚作品说,“除了剪刻遵义会址等红色地标,我们也制作富有民族特色的布艺手工,主题始终围绕民族团结。这门手艺,我们会一直传承。”

“巧手”工作室,是乌江恬苑社区培育社会组织、促进民族文化交融的一个缩影。在社区引导与支持下,“舞之馨”舞蹈队、“光明民乐团”等相继成立,已成为连接各族居民情感、增进文化认同的重要平台。
清晨,社区活动中心逐渐热闹。“舞之馨”队员们随着欢快旋律翩然起舞;隔壁,“光明民乐团”的老艺人们调试二胡、竹笛、芦笙,乐声婉转间既有汉族小调的柔和,亦融入少数民族韵律,引得路过居民不时驻足聆听。

“我们始终围绕‘共居共学、共建共享、共事共乐’的‘六共’目标,关键在于发挥‘五社联动’机制作用。”乌江恬苑社区党总支书记、居委会主任周荣飞道出获誉缘由。
“五社联动”,即社区、社会组织、社会工作者、社区志愿者与社会慈善资源的协同发力。该社区探索“社工+”模式,推动机制落地——“社工+社会组织”孵化出“我来了”婚恋纠纷调解队、“重生”公益协会、“银龄”志愿服务队等,在调解、消防、文化服务中发挥专长;“社工+社区志愿者”通过分类组队与系统培训,使志愿者活跃在课后托管、助老送餐等一线;“社工+社会慈善资源”则依托社区慈善基金,筹集3万余元帮扶困难群体,并推广“消费捐”计划,链接省级福彩公益金,为“灯塔港湾”等项目提供支持。

这一模式成效显著,不仅实现“物业矛盾不出社区”,群众满意度达100%,更盘活社区资源,提升居民幸福感。
“社区党员干部特别亲切,经常组织活动,还尊重我们少数民族习惯,愿意听取建议。”65岁的彝族居民温利亚是“舞之馨”队员,她感慨道,“我们跳藏族舞、彝族舞、傣族舞,社区就是一个民族团结的大家庭,我们在这里就像一家人。”
温利亚的感受,源于乌江恬苑社区将“共建共享”落到实处。在建设养老服务驿站和老年食堂时,社区广泛征求回族、苗族等居民意见,尊重并融入不同民族饮食习惯。如今,各族居民共聚一堂,节日里更有特色菜品推出,“舌尖上的幸福”成为民族团结的日常见证。从文化长廊到民族之家,从党群服务中心到养老服务驿站,乌江恬苑社区为各族居民构建起空间、文化、社会、经济与心理全方位融合的和谐环境。

面对荣誉,周荣飞表示这只是新起点。未来,乌江恬苑社区将继续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,深化“五社联动”,做强“灯塔港湾”服务品牌,带领各族居民如石榴籽般紧紧相拥,共同书写社区高质量发展新篇章。(黄玘佳陈立果)
一审:王信
二审:姚腾余从源
三审:唐全寿
编辑: 来源:
